返回首页>学术传承>医药卫生报I真善为本 济世成德

医药卫生报I真善为本 济世成德

[图片说明](/api/uploads/真善为本 济世成德.png "图片标题")

真善为本 济世成德

李鹏耀 李鹏辉 李孟麒 史云翔 1. 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起源于河洛文化的发源地,2022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该流派由李景唐(1889年一1949年)于1924年创立,他博采众家之长,拯危济厄,不谋名利,活者无算,长于论治脾胃病、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症。流派经第二代传承人、国医大师李振华发扬光大,逐步形成治疗脾胃病独特的学术思想,强调脾、胃、肝三脏之间辨证论治关系,提出“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病因病机学说;自承担河南省“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来,后经30余年几代人努力,又相继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研究被国家有关邵门评价为“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让数万“萎胃”患者通过治疗摆脱癌变的阴影,项目的研究荣获国家、省部级重大奖项。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对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以脾胃中土论治,皆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国内外求诊者络绎不绝,为河南中医脾胃学术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立者李景唐:弃武从医,造福乡里

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地处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河洛地区,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颖水上游登封,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东为豫东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雄踞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此地更是河图洛书之始地。《易经》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贤达名医。1924年,流派创始人李景唐在洛宁县王范东街设立“广济堂”诊所,以济世利民为务,与当时医生张一堂、李绍唐号称“县内三堂”。李景唐幼年天资颖达善悟,孜孜捧读古今医典,故年方弱冠,即考入当时开封公立大学堂。诊所初创时,内设柜台一张、药橱一柜,可装224味中药,碾槽、戥子等俱全,建筑面积约45平方米。 1936年,洛宁伤寒流行,李景唐救治了无数患者。如王范街和顺成商店掌柜韩万和身染伤寒,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他们深知李景唐治伤寒有诀窍,但韩万和与李景唐久结嫌隙,不便延请,遂与好友阴茂功商量。阴茂功说:“李先生宽宏大度,不念旧恶。”韩疑遂释。阴茂功请李景唐给韩万和治病,韩万和“三药离床、十药痊愈”。韩万和康复之后,设宴相酬,并献靴帽、蓝衫一套,以及重金,请李景唐笑纳。李景唐谢绝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岂敢收受财物!”从此,二人言归于好。 1938年,“广济堂”诊所搬迁至县城,李景唐诊病,长子李振汉司药,肩负切、炒、炮、煅、炙等中药炮制。李景唐行医30余载,拯危济厄,不谋名利,活者无算,因其乐善好施,“贫富虽殊,但诊治无二”。故李景唐病危时,探望者络绎不绝;归窆之日,送葬者街塞巷堵。李景唐有二子,长子李振汉、次子李振华皆为名医。李景唐长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症,超卓见解和经验方药传于次子李振华,经整理写成《常见病辨证治疗》等书籍,公诸于世。 1944年,日寇侵占豫西,水旱虫灾连年不断,瘟疫到处可见。李景唐深入患者家中,不顾个人安危治病救人,得到群众颂扬。1946年,“广济堂”诊所由县城搬回王范镇中街,内设柜台两张,中药橱两柜可放中药532味,加之部分中成药百十余种,共计600余种;其他炮制工具俱全,炮制场地间半,诊室一间,中药房二间,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由次子李振华协助坐堂行医,长子李振汉调剂,求诊者盈门。 1949年冬,李景唐病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区缺医少药,疾病流行。李振华子继父业,承继庭训:“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先父的言传身教,更进一步坚定了李振华济世活人之决心。

第二代传承人李振华:国医大师,“脾胃国手”

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国医大师李振华幼承家训,随父习医。1950年,李振华参加全国中医师考试,名列前茅,医技精湛,桑梓有名。远近求医拿药者日夜不暇。李振华德艺双馨,被政府委任洛宁县王范镇和县工商联合会会长,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 李振华勤奋好学,又重医疗实践,医术精湛,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桃李满天下;负责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肿瘤耳部信息早期诊断”“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分别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负责研究的“七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荣获科技成果进步一、二等奖;1957年,被卫生部评为“西医学习中医甲等模范教师”;1989年和1991年分别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1997年分别被收人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录》和《河南科技名人录》;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录入“中国科技名人”名单;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并被誉为“脾胃国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国医大师李振华在长达7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系统总结了父亲李景唐的临床经验,继承创新,对内伤杂病及外感热性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尤其对脾胃病的诊疗形成了独特且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将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发展成一座医学高峰。 对于脾胃病的发病过程,李振华提出:“脾易虚、肝易郁、胃易滞”的病理特点,在治疗上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九字要诀。同时,李振华将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案总结为以下几点:1.脾本虚证,无实证,脾虚为气虚,甚至阳虚而无阴虚,胃有阴虚证;2.胃多实证,亦有阴虚证;3.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4.治脾胃必须密切联系肝;5.胃阴虚证,用药宜“轻、灵、甘、凉”;6.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7.脾以健运为常,胃腑以通为贵,治疗应以行补、通补为原则;8.治疗脾胃病及脾胃相关性疾病的脾胃肝动态辨治方法。 对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李振华提出:1.伤寒的基本病理就是损阳伤正,在治疗中应重视脾胃、顾护胃气;2.温病的基本病机是损阴伤正;3.治心病要重视心阳;4.治疗瘀血证应求因用药以治本,活血化瘀为治标;5.疾病不会一成不变,用药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辨证用药。

第三代传承人李郑生: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李郑生,国医大师李振华之子,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郑生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李郑生幼承庭训,随父习医,深得父亲所传,1983年以来跟随其父专心于脾胃病的治疗和专题研究,先后参加完成了河南省“六五”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及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国家“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脾、胃、肝脏腑同治独特辨证方法传承研究”,并指导了七届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形成了对脾胃病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李郑生所从事完成的脾胃病研究课题,经全国同行专家鉴定“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李郑生在学习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脾胃病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脾虚、肝郁、胃滞”,治疗慢性脾胃病需要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以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于肝的学术观点。 李郑生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在其父亲的传授下,4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治疗,李郑生通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总结,使该病的治愈率达到72%,有效率达到98%,确定了香砂温中汤治疗该病脾虚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李郑生情系百姓,经常深人基层为患者义诊,并进行卫生科普知识讲座。每年年底,在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和李振华传承工作室组织下,李郑生带领团队深人贫困山区为希望小学儿童捐赠生活、学习用品,并为当地老人义诊及对基层乡村医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义诊、义捐、助学活动的开展,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李郑生在临床上突出中医特色,坚持运用中医药治疗,使患者体会到了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优势,得到了患者的赞誉,许多患者送来了锦旗 和感谢信。 在医德方面,李郑生遵循父亲提出的“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以人为本,济世活人,方可学有成就,而达良医”的原则。 目前,以李郑生为首的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的第三、四、五代传承人在传承本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亦在致力于继续完善及创新,将本流派的学术思想应用于更多的疾病及领域之中。 (作者系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

李鹏耀 李鹏辉 李孟麒 史云翔发表于:2024-09-24

返回首页